解釋:公:古代諸侯國君的通稱。一個國家有三個主持政事的人。比喻事權不統(tǒng)一,使人不知道聽誰的話好。 出處: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:“一國三公,吾誰適從?” 來源與引申意義:這個成語來源于春秋時期的故事。當時,晉國的國君晉獻公想要攻打虢國,但是需要經(jīng)過虞國。晉獻公...[繼續(xù)閱讀]
海量資源,盡在掌握
解釋:公:古代諸侯國君的通稱。一個國家有三個主持政事的人。比喻事權不統(tǒng)一,使人不知道聽誰的話好。 出處: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:“一國三公,吾誰適從?” 來源與引申意義:這個成語來源于春秋時期的故事。當時,晉國的國君晉獻公想要攻打虢國,但是需要經(jīng)過虞國。晉獻公...[繼續(xù)閱讀]
解釋:一聲鳴叫就使人震驚。比喻平時很一般,突然做出驚人的事情。 出處:《史記 滑稽列傳》:“此鳥不飛則已,一飛沖天:不鳴則已,一鳴驚人?!? 來源:春秋時期,楚國的儲君也就是楚莊王在登基后,為了觀察朝野的動態(tài),也為了讓別國對他放松警惕,當政三年以來,沒有發(fā)布...[繼續(xù)閱讀]
解釋:形容失敗到不可收拾的地步。 出處: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天下方擾,諸侯并起,今置將不善,壹敗涂地?!? 來源與引申意義:這個成語來源于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。原文中,劉邦在秦朝滅亡后,與項羽爭奪天下。在某次關鍵時刻,他詢問群臣為何他能得天下,而項羽失之。在...[繼續(xù)閱讀]
解釋:指對人或?qū)κ挛镯曌⒘撕苌畹母星?,向往而不能克制? 出處:南朝宋·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任誕》:“桓子野每聞清歌。輒喚奈何!謝公聞之曰:‘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。’” 來源: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。故事中的主人公桓子野是一個對音樂情有獨鐘的人,每次聽...[繼續(xù)閱讀]
解釋:揮:揮筆;就:成功,完成。一動筆就寫成了。形容寫字、寫文章、畫畫等很快就完成了。 出處:宋·孫覿《鴻慶居士文集·翰林莫公內(nèi)外制序》第三十卷:“一昔召公獨草六制,宰相吳敏因是以危公,公解衣?lián)?,一揮而就?!? 來源:這個成語來源于宋代的歷史。據(jù)說當時有一...[繼續(xù)閱讀]
解釋:做一件事得到兩個方面的好處。 出處:這個成語源于《晉書·束皙傳》:“賜其十年炎復,以慰重遷之情,一舉兩得,外實內(nèi)寬。” 原文中描述的是通過一種措施,同時達到了安慰和寬慰兩個目的。后來這個成語逐漸演化為泛指一種行為同時帶來兩種好處的情況。 引申意義:1...[繼續(xù)閱讀]
解釋:一次又一次的失誤。形容屢被耽誤或?qū)曳稿e誤。 出處:《宋史·魏王廷美傳》:“太宗嘗以傳國之意訪之趙普。普曰:‘太祖已誤,陛下豈容再誤邪?’” 來源與引申意義:這個成語來源于《宋史·魏王廷美傳》中的故事。宋太祖趙匡胤共有兩個兒子,但都沒有將皇位傳給他們,...[繼續(xù)閱讀]
成語解釋:一個銅錢都不值。比喻毫無價值。 成語出處:西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魏其武安侯列傳》:“夫無所發(fā)怒,乃罵臨汝侯曰:‘生平毀程不識不直一錢,今日長者為壽,乃效女兒咕囁耳語。” 成語來源:這個成語來源于《史記·魏其武安侯列傳》。在漢朝時期,有一位名叫灌夫的...[繼續(xù)閱讀]
解釋:把賬一筆抹掉。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。也常用來比喻輕率地把成績、優(yōu)點等全部否定。 出處:宋·朱熹《五朝名臣言行錄》卷七:“公取班簿,視不才監(jiān)司,每見一人姓名,一筆抹摋而去?!? 來源與引申意義:這個成語最初來源于古代的記賬方式。在古代,人們常常用毛筆在賬本...[繼續(xù)閱讀]
解釋:竅:洞,指心竅。沒有一竅是貫通的。比喻一點兒也不懂,閉塞,愚鈍,對于所接觸的事物一無所知。 出處:戰(zhàn)國·呂不韋《呂氏春秋·過理》:“殺比干而視其心,不適也??鬃勇勚?曰:‘其竅通,則比干不死矣?!备哒T注:“紂性不仁,心不通,安于為惡,殺比干,故孔子言其...[繼續(xù)閱讀]